输入“/”快速插入内容

第二大脑: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

2022年9月28日创建
43901
56592
77
13
本文讨论了在知识爆炸和人工智能时代,人们学习面临的挑战,介绍了知识地图这一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方法及其优势,并阐述AI时代知识体系相关新变化。关键要点包括:
1.
学习面临的挑战:信息与知识爆炸致知识焦虑,学习碎片化难成体系,标准化教育未因材施教,理论与实践脱节。
2.
知识地图的优势:适合所有人,有实操工具;融合多种工具理念精华;重视实践实效,助知行合一。
3.
AI无法替代人类的认知维度:人类的元认知能力、价值判断网络、具身认知体验是AI难以模拟的。
4.
知识体系的现代演化:从存储型到连接型,具备抗AI干扰机制和认知免疫系统。
5.
AI时代的认知协作模式:有增强智能(IA)模型、动态知识图谱、认知风险管理。
6.
教育范式的革新方向:构建思维框架、培养认知弹性、将知识体系视为资产增值。
7.
知识体系的作用:是系统性学习平台、人生管理系统基础、可视化第二大脑 。
一、为什么要建立个人知识体系
你是否遇到过如下这些问题:
面对庞杂的知识不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,想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却无从下手?
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?知行合一总是很难做到。
在人工智能到来的时代,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管理
世界不是由领域构成的,而是由挑战构成的,我们学习过程中至少面临四大挑战:信息与知识的爆炸让我们湮没在知识的海洋,也就是知识焦虑,时间和知识的碎片化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支离破碎;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却要接受统一规格的教育;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;
当今世界知识大爆炸,各种信息扑面而来,各种知识付费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各种电子书、听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,获取知识越来越便利,当知识如此轻易就能获取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变得焦虑、浮躁,经常感觉大脑处于过载的状态,总是被动的接收信息,知识太多,太杂,而且很多知识总是在变,在迁移,今天好像是这样,明天换个环境又是另一个,每个老师说的可能不一样,有些看似一样,实际不一样,昨天学的这样,今天又变了。俗话说:宰相肚里能撑船;可俗话又说:有仇不报非君子!俗话说: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;可俗话又说:交浅勿言深,沉默是金!俗话说:人往高处走;可俗话又说:高处不胜寒!俗话说:宁可玉碎,不能瓦全;可俗话又说: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!
正如菲茨杰拉德那句话:如果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,这是第一等智慧的标志。
与此同时,我们学习内容越来越碎片化,阅读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,我们在排队,开车、跑步的时候可以听书,我们在到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会学到几个知识点,我们和人聊天时会受到一个启发等等。但是这些日常生活的遗珠如果没有用一根绳索串起来,则很容易遗落,看过的书再看时完全没有印象,更不要说指导实践了,读书真的就是无用的了。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学到的知识系统化,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?如何将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渠道的外部信息整合成自己的认知?如何能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不迷失方向?庄子云,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 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既然知识学不完,所以有些人就干脆放弃了学习。还有一些人没有放弃,胡适说过:怕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。但是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,毫无章法的胡乱学习只会让人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更迷茫。犹如黑瞎子掰玉米,最后留在脑中的只有最近学的一点点知识。
第三大挑战,目前我们的教育还是标准化的,学校的学习方法、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,但是我们都知道,每个孩子的特长、学习的方式、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,而教育的一刀切和片面性 使得不同智力的人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结构,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,我们一直倡导的探索式学习、自主式学习并没有一个好用的工具或方法来落地。
除此之外,非常困惑我们的第四大挑战就是: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。而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我们懂了很多道理,所以反而过不好这一生,而是因为前面我们提到的我们读的书都是碎片化很容易就忘了,导致我们对道理的理解是表面的,肤浅的,局部的,没有与实践相结合,没有与个人实际相结合,很多鸡汤文只给了一个大词,没有一层层剖析下去,也就是没有给勺子,例如要自律,就是各种口号,对自律的本质没有科学的认识,自然也很难真正做到。需要理论的时候无法很快速的调用出来指导实践。实践的经验也不能很好的升华到理论的高度,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两层皮。
而我今天要介绍的知识地图的方法就是应对以上的四大挑战,首先这是适合所有人的方法,不管你的学习能力如何,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深度。其次,不仅仅讲方法论,更是实操课,会给你一个工具,也就是知识地图,然后教你如何做,通过自己动手编制自己的知识地图,让学习更加主动,有趣,有抓手。再次,方法是有效的,按照这个方法学习的成果已经呈现在专栏中。知识地图有些理念你之前听过,因为这一个方法就集合了思维导图、清单管理、百科全书、印象笔记、记事本、备忘录、日记、自传等个人管理工具的理念和精华,但同时又是全网独一无二的,因为这套方法是吸收了目前关于学习方法、知识管理各种最新理念的综合,就像是瑞士军刀一样,一个工具汇集了十八般武艺,因此你将听到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。最后,这套方法是非常重视实践和实效的,不是教大家做一个无用的学习机器,而是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快乐的人。
知乎上有人留言:你这不就是个维基百科吗?有了维基百科生成式AI问答为什么还需要知识地图呢?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还需要知识管理吗?需要怎样的知识管理?
一、AI无法替代的认知维度
1.
元认知能力:人类对知识结构的动态重组能力远超AI。当我们构建知识体系时,实际上是在锻造大脑的神经可塑性,这种生理层面的改变是AI无法模拟的。
2.
价值判断网络:知识体系不仅是信息集合,更是价值判断的坐标系。面对道德困境时,人类需要基于知识体系中的伦理框架作出决策,而AI仅能执行预设的伦理算法。
3.
具身认知体验:人类的认知过程与身体感知紧密相连。临床医学的触诊经验、艺术创作的肌体记忆,这些具身化知识难以被数字化。
二、知识体系的现代演化
1.
从存储型到连接型:传统知识体系强调信息存储,现代体系更注重建立跨领域连接。如生物学家需要理解量子计算,才能推进蛋白质折叠研究。
2.
抗AI干扰机制:在信息过载时代,知识体系应包含信息鉴伪模块。研究显示,具有完善知识体系的人群对AI生成内容的误判率降低73%。
3.
认知免疫系统:知识体系能培养对算法偏见的抵抗力。麻省理工实验表明,具有系统知识背景的用户更少陷入推荐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。
三、AI时代的认知协作模式